Ti-3Al-2.5V 钛合金属于典型的 α+β 结构钛合金,含约3%铝、2.5%钒,室温到高温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强度-韧性平衡、耐腐蚀性与加工友好性。此 alloy 在航空结构件、连杆、夹具、高强度螺栓等领域应用广泛,能在较低密度条件下提供稳健的机械性能。晶体结构的析出相调控使 Ti-3Al-2.5V 在不同热处理路径下获得不同的强度水平,热稳定性和焊接性相对可控。密度约4.43 g/cm3,弹性模量约110 GPa,综合比强度突出,适合对重量敏感的部件设计。室温到中低温区间,强度保持较好,温度持续升高时强度与塑性会呈现下降趋势,但韧性与耐腐蚀性仍具备一定保障。
技术参数(典型状态,室温及常规热处理):
- 室温屈服强度约550–700 MPa,抗拉强度约700–900 MPa,断后伸长率8–20%;
- 硬度HB约160–210,密度4.43 g/cm3,弹性模量约110 GPa;
- 低温性能稳定,-196°C 条件下韧性仍可控;高温区间如300–400°C,强度有下降趋势,塑性也随之下降;
- 热处理要点:固溶温度通常在800–860°C,快速淬火,随后在450–600°C区间进行时效,时间4–8小时可得到不同强度等级;加工表面与后续热处理历史对疲劳与韧性影响明显。
标准体系方面,Ti-3Al-2.5V 钛合金棒材常见两端参照:美标 ASTM B348/B348M 钛及钛合金棒材规范,以及 AMS 4903/AMS 4928 等对焊接性和力学性能的要求。国内在国标体系下也有相应的力学性能与试验方法规定,设计与采购场景往往以美标试验方法跑表再对照国标验收,形成双标准体系的互认与对比。
材料选型误区(3个常见错误):
- 只以单一强度指标选材,忽视韧性、疲劳寿命和冲击性能,对载荷谱与工作温度缺乏全局认知;
- 把化学成分优先级放在结果之前,忽略热处理工艺对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决定性影响;
- 以现货价格作为唯一决策依据,忽视加工难度、表面处理、焊接性及后处理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。
一个技术争议点在于:在 200–400°C 工作区间,是否应通过固溶+时效提升室温强度并尽量保持疲劳与韧性,还是采用略低强度、但高温韧性更佳的热处理路线以延长部件寿命。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取舍要结合载荷谱、焊接工艺与表面处理来评估。
价格与行情方面,混合使用美标/国内行情信息。价格基准参照 LME 钛锭与上海有色网(SMM)现货价,波动区间通常在 22–32 USD/kg 区间,最终成本还要考虑加工、运输、表面处理与成形形态等因素。Ti-3Al-2.5V 的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,具体以日报价为准。